记2018上海马拉松完赛

每个人,都有一个不一样的马拉松理由。

我的跑马是从2016年半马开始的,一个与NIKE相关的客户,突然给了我一个机会,成为上马半马的赞助跑者,赞助我两套NIKE的跑步装备,以及若干奖金。当年全国有大概十位这样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赞助跑者,需要我们做的,只是拍点照片、写点软文、完赛。

第一个半马我是顺利完赛的,突然就对自己肃然起敬起来。仿佛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。我记得我跑进终点线的时候,流泪了。男儿有泪不轻弹,所以人生并没有太多机会落泪,到了这么有仪式感的场合,通过了漫长的2个多小时的艰苦努力,终于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可以放纵流泪的时刻。从此,这成为了我跑马的一个保留项目。当然,为了这一刹那的放纵,确实是要先经历之前的艰苦磨难的。

2017年的首个首个全马,我其实是到了38KM处,就撞墙跑不动了,走了4KM才得以完赛。这竟然也成为了我自我膨胀的资本了。逢人便可以说,我跑了个全马。但我知道这是有水分的,也是留有遗憾的。

遗憾就是,那最后的4km,我是否依然有余力可以奔跑?我常常在后来反问自己,却总是没有答案。就当时而言,我觉得我肯定是跑不动了,一踮脚,就是小腿抽筋的趋势,与其抽筋不能完赛,不如苟到终点。所以,我是坚持了比赛,而放弃了奔跑。

这个一个哲学命题,那时那刻,我是该坚持什么?坚持奔跑,还是坚持比赛。我究竟为何而来?来到这赛道之上?是为了完赛,还是为了奔跑?

17年的首马给了我很多的经验:体能的分配、补给的选择、体温的控制、装备的选择、撞墙的感觉,这些都为我今年的完赛提供了帮助。

整个2018年,工作挤占了平时锻炼的时间,所以我的跑量是急剧下降的,甚至根本没有像样的长途拉练,我一度非常的不自信,觉得18年的全马,一定是会出尽洋相了。

赛前看天气预报,发现竟然有雨,心里真的有点犹豫了,上海的秋雨是非常阴冷的,原本就信心不足,这恶劣的天气就让人有点害怕了。再看气温,10度左右,第一个半马,气温是14度,我原本以为会冷,却发现是一条短裤一件短T的最佳温度。10度是有点冷了,特别是加上有雨,所以我特意多准备了一件皮肤衣挡风用。

全马42km,每多一点负荷,都是多余的。多数人,就是短裤短T,不会多带衣服。我甚至今年为了减负连跑表都不戴了。像我这样多带一件皮肤衣的并不算多。

有了往年的经验,我带上了盐丸和能量胶。盐丸是补充电解质用的,领装备的时候每人会发一盒。能量胶是为了途中补充食物少吃东西。第一次跑马,我担心跑5个小时会饿,一路上吃了一堆东西,香蕉、士力架、圣女果、小面包、各种小点心,吃太饱了根本跑不动。能量胶体积小,能量高,又不占地方似乎是更好的选择。所以今年我特别控制住了自己的嘴,水是要照常补的,固体食物就吃的很少了,只是断续吃了2段香蕉。

起跑时天下着毛毛雨,短裤短T外面套一套旧的棉毛衣裤,外面穿一件雨披挡风。因为起跑前的等待是很久的,不穿点是会冻到的。起跑后大多数人就把雨披给扔了,事实证明这大多数人会因此而后悔的。雨披我没有扔掉,脱下来往身后腰包后一绑,根据以往的经验,跑步先开始会跑的很热,而跑到后面会冷,到了赛道后程如果跑崩需要步行,那时候是非常冷的,说不定还用的上。

一顶帽子是非常有用的,出太阳可以挡阳光直射,下雨可以挡雨。还戴着魔术围巾,既可以保暖,又可以擦汗。

帽子、魔术围巾、腰包、皮肤衣、雨披、手机,短裤短T,这就是我途中跑步的全部装备了,这些每样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
起跑后雨慢慢停了,身体跑热,旧的棉毛衣裤捐给路边收衣服的。我对这样赛程是缺乏信心的,所以很早就开始找配速员,找到两个500(5小时完赛)的咪咕兔子。跟上,一直从5km,跟到了30km,后面跟丢了。非常感谢这两个兔子,会时不时的聊聊天,说说话,缓解压力。

原本这样的天气,只要不下雨,是有利于跑者的,10度的气温虽然低一些,但只要跑动着,就不会觉得很冷。赛程到了后段,因为体力的下降、出汗,人原本就是会感觉到冷的,于是我把随身带着的皮肤衣穿上了。20km左右,我还在和咪咕兔子开玩笑,雨披绑在我屁股后面像拖了一条尾巴,是不是该扔了算了。但转念一想,为了预防后程下雨,我都拖了20km了,就继续带着吧。这个念头最后是救了我的。

没多久,雨开始下大了。比赛开始2个半小时左右。也就是说,除了几个最牛逼的专业选手,几乎所有人都被淋到了。我当时真是感激自己没有把雨披扔掉呀,魔术围巾保证了我脖子的温度,也保证了雨水不会顺脖子流下去。我全程没有被雨淋湿,只是被自己汗湿。而没有雨披的跑友们真的是艰苦的,短裤短T都被淋湿,秋风一吹,那是真的冷的。

我躲在雨披里,想得是我的目的地:35km。

从出发的那一刻,我就用一种奇特的观念给自己洗脑:我要跑35km,到达我的“起点”,然后深刻体验今天的那7KM赛道。对我来说,我就是来参加7km的比赛的,而那前面35km,不是比赛而是热身。

所以,我在前面35km有着强烈的信念:要到达今天的“起点”,要留有最后参与比赛的体力。

20km后就开始下雨,30km处跟丢了兔子,但是人也慢慢越来越兴奋起来,35km是越来越近了,“起点”快要到达,而比赛要正式开始了。

其实今年和17年的感受是差不多的,35km之后,身体是到达极限的。不同的是信念不一样了。17年的时候,信念是完赛。今年的信念是跑着完赛。

在原有的对自己极限的认知之上,再多加一点点的极限,那就是成长。

我大概是用了最慢的速度在跑。因为我发现凡是在跑的人,都在超越我。但我确信以及肯定我在跑,从动作上来说,非常的有节律,富有弹性。我不和别人比速度,我只要求我跑起来,有时很难相信自己可以跑到最后,却可以鼓励自己保持那时那刻的状态。

我想,我等了足足一年的时间,又奔跑了35km,才到达我曾经到达的极限。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机会,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,去重新确立自己的信念,去重新发现自己,去成长。

这是一个机会,成长、突破自我。

我终于到达了那个曾经让我放弃奔跑的状态,而这一次,我要尝试去体验在这种极限状态下的奔跑,究竟是何种感觉。

我把自己藏在雨披之中,我的耳边是每次跑动时雨披的帽子进气时发出的震动声“砰砰、砰砰”,就仿佛是听到了自己的心跳。我的腿应该是没有力气了,所以,我把注意力放在了手臂的摆动上,仿佛是肩膀在跳舞,带动了手臂也在跳舞。腿部是非常紧绷而酸痛的,我不确定是不是会抽筋,但我相信我只要保持节律,它应该会适应并克服这种困难。

我得模糊距离的概念,不能去想终点在哪里,想得太远会吓到自己,所以,无论多远,只有前方。我要跑向前方。

这个过程很漫长,也不能去想有多漫长。我告诉自己,今天就是来享受这段路的,此时此刻的感受,就是我本来要享受的体验。

而雨天,恰恰给了我最后的帮助,因为这样一场秋雨,真的不能停下,一旦停下,必定冻的感冒。

是内心的坚持、环境的逼迫,让我离终点越来越近,到了41km的时候,终于可以想想距离了,只要保持着跑动,总是能挪到终点的了。

进了体育场,终于又到了那个可以放纵流泪的地方了。唯有自己知道,自己又战胜了自己。5小时完赛,应该算是非常渣的成绩了。于我却已经是PB了。

赛后身体当然筋疲力尽,而心态却没有崩。因为实现了心愿而无比满足。我确实是顺利到达了“起点”,而享受了那7km的赛程。

一旦选择了磨难,它便只是一种体验。

留言